湘绣城业主自治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死亡诗社》

向下

《死亡诗社》 Empty 《死亡诗社》

帖子  Admin 周六 七月 10, 2010 9:11 pm



观后感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全部自信与独立;它引导着你,鼓舞着你,激励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华与高贵信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基廷老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他彬彬有礼地微笑着,就像一个性格温吞随和的中年男子,这副具有欺骗性的外表不仅与他后来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色调,也为他成为世俗社会牺牲品这一悲哀结局涂抹上了一层浓烈的生命质感。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以轻快哼唱的小曲带领学生们远离井然有序的教室,表面上离经叛道,却直指生命。他让学生们停下浮躁的脚步,去面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照片,去聆听“卡匹迪恩”这句静默的忠告,去感悟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消亡。
基廷的课总是充满意外和***,他告诉学生,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告诉学生,如果站在讲台上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那么不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他面前排队行走,从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他让学生们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己的诗歌,告诉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一个梦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感知。他摒弃了刻板与教条,不用教鞭和体罚,却以诗歌、音乐、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他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导师,更是激励他们成长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而“卡匹迪恩”这个古老的诗句,也像一个神秘的咒语,将学生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地,并且拥有了与世俗抗衡的力量与勇气。于是,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除了基廷,影片对孩子们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虽然人物众多,但个性却处理的十分鲜明。充满活力和***的尼尔,古灵精怪,胆大妄为的查理,坠入爱河无力自拔的诺克斯,内向羞怯的托德,爱打小报告的卡梅隆,热衷于设计天线,制造电台的米克斯和皮茨。如果说基廷的角色给了影片一个重心和支点的话,那么这群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就为影片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尼尔无疑是这群男孩中最为优秀的一个,也是导演彼得•伟尔刻画的最为用力的角色。他英俊,善良,开朗,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在父亲面前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在同伴们中间他是公认的领袖。他第一个领会了基廷的话语,也是他精神振奋地率先重组“死亡诗社”,在***与梦想的鼓舞下,他在《仲夏夜之梦》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面对来自父亲的强大压力,倔强的尼尔还是站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他把精灵演绎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当帷幕落下,簇拥着欢呼与掌声的他,也为梦想付出高昂的代价。声色俱厉的父亲对儿子所思所想并不关心,在自我选择与家庭制约的尖锐矛盾中,他既不想成为父亲期望的那个人,也无力成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那个飞雪的寒夜,尼尔戴着精灵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后,决绝地将年轻的生命终结在梦想的祭台。
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自然少不了表现诗给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死亡诗社”的社员们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个夜晚。镜头迷幻而空灵,学生们穿着黑色风衣,穿行于迷雾森林中,像是一群游荡于夜色中的精灵,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们讲故事,演奏音乐,朗诵诗歌……一张张手电光里晃动的面孔,呈现出一种诗境的纯真和无邪。
浓烈的生命质感和灵魂光华,让《死亡诗社》在上映的当年荣获了奥斯卡、金球、英国学院、法国恺撒等多项大奖。作为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死亡诗社》对电影音乐的运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又言简意赅。曾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过经典乐章的配乐大师莫里斯•雅尔谱写的配乐充分显示出他出色的创作才华。时而恬静忧郁、时而激越奔放、时而清澈悠扬的旋律和流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地演绎出青春的飞扬与***,理想的美好与迷茫;影片最为动人的一段旋律是贯穿剧情发展始终的主题曲,它大多出现于托德的段落,并追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当托德终于勇敢地跳上讲台,朗读自己的诗歌时,音乐中融入了《欢乐颂》的旋律,而当托德得知尼尔的死讯,一个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时,音乐又重新陷入低回,凄凉而无力。影片结尾,当基廷带着行李准备离开时,主旋律又最后一次响起,先是一只键盘静静地敲击,托德在迟疑,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风琴与弦乐突然鼓击出明亮有力的节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内心深入压抑已久的所有情感与希望都在这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双双汇聚了敬意与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于心的情怀与热望,在这一刻与音乐交织在了一起,不断升腾,不断沉淀,彷佛眩目而跳跃的火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传承,深沉而炽烈。

Admin
Admin

帖子数 : 1236
注册日期 : 10-01-28

http://xxclt.1ercn.com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